消委會拆解香薰精油4大迷思 搽精油曬太陽可致黑斑
發布時間: 2018/08/15 12:49
最後更新: 2018/08/15 12:58
香薰精油用來煮食究竟安全嗎?消委會檢測30款香薰精油,發現全部都含有2至7種香料致敏物,直接用在皮膚上,可能誘導過敏反應,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(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)的徵狀,如紅斑、腫脹和水泡等。消委會亦拆解坊間對香薰精油的迷思,例如食用香薰精油當調味劑是否安全,精油是否可紓緩痛楚或抗抑鬱?消委會又提醒,塗抹柑橘類的精油後曬太陽,隨時導致皮膚發炎反應及色素沉澱。
塗抹柑橘類的精油後曬太陽可致色素沉澱
消委會指,部分香薰精油成分如佛手柑(Bergamot),可能會引起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(Phytophotodermatitis),因某些植物成分為光敏感物質,若駐留在皮膚上再經陽光曝曬後,可引致皮膚發炎反應及色素沉澱,少數嚴重個案(如全身廣泛皮疹及大水疱)或需留院醫治。
藥劑師崔俊明指,柑橘類的精油含有一些名為呋喃香豆素(furocoumarins)類的物質,如補骨脂(psoralen)和佛手柑內酯(bergapten),當中以佛手柑油含量最高。
這些呋喃香豆素會吸收紫外線,產生自由基和輔助發炎物質,導致皮膚組織損傷,出現如曬傷般的疼痛和紅斑。這些反應只限於暴露於陽光的皮膚,並可以在任何人身上發生。
一般來說,應避免將含有呋喃香豆素的產品塗在臉上,並避免長時間或在使用後12小時內暴露在陽光下。若產品標明「FCF-Furocoumarin-free」,代表產品內已除去呋喃香豆素,可在陽光下安心使用。
精油可當調味劑?
消委會指,在30款檢測的精油中,有24款標明「只限外用」或「不可進食」;另有一款則標示可用於膳食用途(dietary use),但沒有詳細解釋食用方法。
消委會認為,消費者不應隨便將聲稱可食用的香薰精油用作調味劑,有可能中毒;若有需要,食用分量亦應有所節制。若消費者已知對某種香薰精油過敏或曾引起不適,切勿食用。
精油可紓緩產婦痛楚?
伊利沙伯醫院婦產科由自2011年起,為產婦提供香薰紓緩陣痛服務,成為全港首間提供有關服務的公立醫院。
孕婦可在待產期間透過吸入香薰油芳香的氣味或透過按摩,令皮膚吸收香薰油以減痛及紓緩緊張情緒。若產婦使用吸入法,醫護人員會先將香薰油滴在紗布上,再放在產婦旁邊讓她吸入氣味;而按摩則先以底油把香薰油稀釋,再替產婦按摩背、臀或手腳。
不過伊院提醒孕婦,在懷孕初期切勿使用香薰油,或會影響胎兒穩定。產婦或其家人亦不應在家自行使用香薰油,最好先諮詢醫護人員或註冊香薰治療師的意見。
精油可幫助抑鬱症患者?
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主任曾永康表示,曾進行小型臨床試驗,將香薰油應用於紓緩精神緊張、抑鬱症和長者腦退化的行為問題上,初步發現有一定的幫助。
不過,曾永康提醒,香薰精油是高濃縮的物質,必須要稀釋後才使用,更不應直接使用100%濃度的香薰精油。他續指,香薰精油並非藥物,在本港沒有嚴格的管制,建議消費者在使用前,最好先請教相關的專業人士。
使用精油的注意事項:
- 長者、嬰幼兒、皮膚病患者、腦癇症患者、哮喘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等,使用香薰精油會較易出現問題;腦癇症患者切忌使用尤加利精油。
- 享用香薰精油放鬆身心的同時,亦須顧及個人、共住的其他人及家居安全。
- 選用有清晰指示的精油,並應詳細參閱產品說明書及供應商的建議,瞭解產品應用範圍及正確使用方法,並確保容器封口蓋好,小心存放於陰涼安全位置,避免小孩誤服或過熱引發燃燒。
- 選擇有信譽的香薰精油品牌外,瞭解產品的成分標籤及詳盡的使用說明。若購買的產品含有個人已知的過敏原,需請教家庭醫生或皮膚科醫生。
- 消費者若有過敏體質或皮膚病,應小心使用,因部分香薰的成分,無論天然或人工,均有潛在機會刺激皮膚或誘發皮膚過敏反應。
- 當精油直接使用在皮膚前,先稀釋香薰按摩油,並塗抹在手臂內側,連續一星期後,如沒有不良反應,才進一步使用;
- 避免自行調製不同的香薰精油。
- 避免香薰油觸及皮膚患處或損傷位置。
- 皮膚病患者在病情活躍時,應停用香薰油。
- 過量接觸香薰精油中的其他化學物質,如甲醇或甲苯,亦可能影響健康。
更多消委會報道【按此即看】